7月7日上午,南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守护童心·安全‘砼’行”知识宣讲团走进象州县妙皇乡、寺村镇,在采茶、炒茶、打米饼等非遗文化体验中,沉浸式感受传统技艺魅力。
非遗古琶茶,体验见匠心
上午9时,知识宣讲团成员走进来宾市象州县妙皇乡延村茶园,探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古琶茶”,通过采茶、炒茶、品茶等环节沉浸式体验广西非遗代表性项目——古琶茶制作技艺。在象州茶文化非遗传承人韦佩良的带领下,成员们穿梭茶园,“采茶讲究‘一芽一叶为精品’,要顺着枝桠轻提,既不伤芽尖,又能保证鲜叶完整。”韦佩良的话音刚落,成员们便化身“茶农”实践采摘;随后转入炒茶工坊,在韦佩良指导下练习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领悟“千锤百炼出真味”的匠心传承。炒茶结束后,韦佩良现场冲泡新茶,成员们边品茶边倾听象州古琶茶文化历史,更深刻理解到非遗传承的意义。
上午9时,知识宣讲团成员走进来宾市象州县妙皇乡延村茶园,探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古琶茶”,通过采茶、炒茶、品茶等环节沉浸式体验广西非遗代表性项目——古琶茶制作技艺。在象州茶文化非遗传承人韦佩良的带领下,成员们穿梭茶园,“采茶讲究‘一芽一叶为精品’,要顺着枝桠轻提,既不伤芽尖,又能保证鲜叶完整。”韦佩良的话音刚落,成员们便化身“茶农”实践采摘;随后转入炒茶工坊,在韦佩良指导下练习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领悟“千锤百炼出真味”的匠心传承。炒茶结束后,韦佩良现场冲泡新茶,成员们边品茶边倾听象州古琶茶文化历史,更深刻理解到非遗传承的意义。
香传小谷饼,非遗亲手尝
上午11时,宣讲团转至寺村镇白石村米饼非遗体验馆,开启象州小谷米饼非遗制作的沉浸式体验。象州温润的气候养出颗颗饱满好米,这是米饼最本真的底气。非遗技艺传承人比划着介绍:小谷米饼坚持天然大米为原料,仅以米粉、糖油、黑芝麻调和,无繁复添加,只为守住米香纯粹。与传统生米粉制饼不同,此次采用熟米粉,更添松软便捷。
成员们分工协作:雪白熟米粉与芝麻、糖油翻拌成温润米絮,填入刻着吉祥纹样或象棋造型的木模,压一压、拍一拍,轻敲模具边缘,—枚枚带米香的饼胚跃然于案,或印“福”字,或雕棋子纹路,素朴里藏着巧思。
刚脱模的米饼尚有余温,入口清甜绵软,米香裹着芝麻醇香在舌尖舒展。非遗技艺传承人笑着分享吃法:“蒸一蒸更软糯,配盏新茶清润;直接吃嘛,咔嚓咬下,酥脆里全是老味道。”
揉面填模的指尖温度里,成员们不仅尝到米饼的质朴美味,更读懂了“本味即至味”的传统饮食智慧——最朴素的原料、最本真的工艺,原是非遗美食最动人的传承密码。
守护童心·安全“砼”行知识宣讲团以“守护童心”为核心,既聚焦乡村儿童安全知识普及,更注重挖掘传播地方非遗文化。青年学子与乡村非遗传承人双向奔赴,既让古琶茶揉捻的韵律、小米古饼烘焙的香气等“老手艺”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生,也让参与者在指尖与舌尖的触感里读懂了非遗背后的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从知识宣讲到动手体验,从技艺学习到价值认同,活动既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动能”,也让“文化自信”在实践中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力量,更以文化为纽带,为乡村振兴添上了一抹厚重的“非遗色彩”。接下来,团队将继续深入象州乡村,在实践中学习,在传承中成长。(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供稿 文/彭煊惠、唐莉 图/蒋梅华、李映波 一审一校/唐莉 二审二校/岑晓婧 三审三校/严子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