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青春如日初升,照亮国家未来,承载民族希望,是推动文化自信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弘扬红色基因,追寻民族文化印记,近距离地接触和体验民族文化,激发师生传承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7月11日南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碧水清风”边境城镇建设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张易申老师、岑晓婧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那坡县边疆民族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边疆民族博物馆位于那坡县城北人民公园中心地带,作为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阵地,博物馆以广西边疆民族特色文化和那坡历史变迁为两大主线,设置了“民族•民风•民情”和“那坡•那年•那事”两个展区。该馆集边疆民族特色文化、边疆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韵味和风土人情于一体。博物馆的设立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那坡以及广西沿边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人文风情、民风民俗。阅览各色各样的展品,可以感受到了那坡少数民族居民以及边疆居民的独特审美与精神内核。
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楼大厅正中间高达五米的壁画,在解说员的讲解中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其内涵,其中壁画中部是五彩斑斓的背带,寓意“福到”,述说着那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博物馆二楼,实践队员们深刻了解了那坡县的发展史、革命史。那坡县地处边疆、毗邻越南,曾是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在前清时期,为表示中越两国友好的邦交,那坡又取名为“镇安”、“睦边”,直至毛主席亲自取名为“那坡”,该名字才一直沿用至今。“那坡”在壮语中有“肥沃的土地”的含义,不仅代表着那坡地区宜居、宜耕作,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更代表那坡人民对实现农业经济繁荣发展的美好祝愿。
在参观壮、瑶、苗、彝、京五个边疆少数民族的服饰、劳动工具等物品时,实践队队员们震撼于各族人民的智慧,比如黑衣壮民族服装的制作及布料的浸染工艺、女子出嫁时的礼节;苗族女子的服装款式、女子饰品、捕鱼工具等。大家希望能够有机会多发扬、传承这些精湛的民族技艺,打造中国特色民族文化。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认识到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代青年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参观博物馆的目的正是让实践队成员了解那坡发展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拓展和丰富学习空间,领略那坡的峥嵘岁月,提升人文素养,厚植家国情怀。最后,岑晓婧老师对同学们提出希望和要求,希望大家在参观博物馆后提升认知理解,尊重各地民族文化,同时要从生活点滴中体会民族文化,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供稿 文/李春梅、王慧霞 图/杨景雄、周滔)

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感受民族文化

大厅壁画

学习历史文化

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展区

聆听讲解员介绍少数民族服饰特色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