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清晨,实践团带着前一天梳理出的“资料补录清单”再次奔赴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锦江村麻子畲坡土地改革纪念博物馆。实践团成员兵分多路,对照清单逐条销号:宣传组为尚未拍摄到位的建筑细部补录高清影像,为后续宣传手册的完善补充素材;测量组重新校准无人机的测量航线,将建模中模糊不清晰的细节进行补拍,并在现场比对数据、即时修订文字,确保每一份资料都经得起推敲。
上午10时许,忙碌的“红马甲”引起了《南宁晚报》记者注意,记者跟随队员的脚步,现场观摩了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演示及补拍作业全过程,并就“如何将土木专业知识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把红色革命文化发扬光大”对实践团进行了专访。面对镜头,实践团成员程垚文介绍道:“我们把课堂上的BIM技术、无人机测绘搬到田间地头,让冰冷的数据承载红色温度,为老建筑建立数字化‘健康档案’。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将建筑信息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革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指导老师张易申补充到:“通过发挥专业特有优势来发掘广西历史建筑背后的红色故事,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既当技术员,又当红色宣讲员,用创新的手段将当地的红色文化宣传出去。”记者对团队“专业+红色”的创新做法频频点赞,并记录下同学们汗水浸透的背影、专注测绘的神情以及反复核对数据的严谨瞬间。
经全员三轮交叉审核,所有数据、影像、文字材料最终闭环,为后续形成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奠定了扎实基础。实践团的专业、专注与热情,也通过《南宁晚报》的镜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让青春担当在更大范围内激起共鸣。7月15日,《南宁晚报》以较大篇幅报道了南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红心筑梦”实践团在麻子畲坡的实践活动,重点突出了青年学子用专业技能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团队的付出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图、文/南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红心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一审一校/张易申 二审二校/岑晓婧 三审三校/严子翔)
南宁科教:https://mp.weixin.qq.com/s/hBN9JzwnjCXroPMdAbYiqQ
南宁晚报:http://nnwb.nnnews.net:8080/nnwb/20250715/html/page_04_content_001.htm


实践团成员补拍建筑细节


实践团师生被记者采访

《南宁晚报》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