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跃升!我校 “邕澜号” 斩获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类)二等奖
作者:赖月漂 时间:2025-10-29 点击数:
10月19日,于绍兴举办的“建行杯”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圆满落幕。我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参赛作品“邕澜号”(参赛学生:颜秋萍、周崇禧、严波,指导老师:梁小光、赖月漂)与来自全国119所高校的120支队伍同台竞技,最终以全国第48名优异成绩荣获二等奖,相较我校历年最好成绩,排名跃升30位,标志着我校土木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

图1 比赛现场团队师生合影图片
赛事水准顶尖,晋级之路彰显硬实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土木工程领域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大学生创新竞赛,被誉为“竞赛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我校参赛队自备赛以来,历经校赛、区赛层层选拔:先在校赛中以技术创新性拔得头筹,后在区赛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斩获桂冠,强势拿到全国总决赛“入场券”。总决赛中,面对强手如林的竞争,团队在船型选择、结构设计、模型制作与加载测试等环节中沉着应战,最终脱颖而出。

图2 队长上台领奖现场
学校鼎力支持,为创新竞赛搭台赋能。此次获奖离不开学校对学科竞赛的高度重视与系统保障。学校长期将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围绕土木工程学科发展需求,搭建了“校赛—区赛—国赛”三级递进的备赛体系,并为团队提供专用实训实验室、材料经费支持及技术资源对接。赛前,学院精准协调资源,全面解决了团队在场地、设备、软件方面的需求,为竞赛冲刺创造了最优条件。

图3 备赛专用实验室(之一)图片
领导关怀激励,为团队注入奋进力量。备赛期间,学院领导多次深入实验室指导慰问。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沈建增和副院长陈艳艳在区赛晋级后专门与团队座谈,勉励大家“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展现我校学子的专业素养与奋斗精神”。出发前,他们亲临备赛现场,为团队加油鼓劲。这份持续的关怀成为团队攻坚克难的重要动力。

图4 出发前沈建增院长及陈艳艳副院长亲临备赛现场给团队加油打气照片
导师匠心指导,点亮创新设计之路。本届竞赛赛题以绍兴乌篷船为原型,要求模型兼具高承载能力、稳定性、抗撞击性和防水性。国赛赛题难度高、出题晚、备赛时间不足两月,对参赛师生审题、船型选择、结构设计、模型测试、工艺制作要求更高,考验师生在跨专业自主学习能力,对轻量化设计、对力学理解、结构、材料性能理解和运用,对现场应变能力要求更高。指导教师梁小光、赖月漂自组队以来全程陪伴,不分昼夜扎根实验室,指导力学计算、材料性能测试与方案优化,并前瞻性地模拟决赛突发情况。备赛期间,团队在导师带领下完成了百个模型版本的迭代与30余次模拟加载,逐一攻克“结构稳定性”与“重量控制”等核心技术难点。

图5 练习过程中完成的部分模型照片
学子日夜攻坚,用奋斗书写青春答卷。为打磨“邕澜号”作品,队员颜秋萍、周崇禧、严波三位同学自接到赛题起便开启“实验室攻坚模式”。他们坚持每天早八点至晚十点,甚至通宵达旦,在实验室反复修改设计图纸、制作模型构件、进行加载测试。正是这份守正创新、团结协作的作风,将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梁、匠、家”的精神得到充分展现,在全国赛场上赢得专家评委高度认可。

图6 比赛现场陈词答辩图片

图7 比赛现场加载准备图片

图8 比赛现场加载测试图片
立足新起点,展望新征程。未来,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将系统总结本届赛事经验,将赛场反馈转化为教学优化的具体抓手,进一步完善“梯队化备赛”体系,并着力推动跨学科技术融合(如力学、工程材料学、流体动力学的深度融合,以及与建筑学榫卯结构的创新结合)。学院将始终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理念,鼓励更多师生投身创新实践,力争在未来赛事中实现更大突破,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注入更强动力。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供稿 图/文 赖月漂 一审一校 :梁小光 二审二校:莫剑 三审三校:陈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