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专业发展进程
为积极融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紧跟新能源风力发电行业用人需求,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于2024年秋季学期成立了“新能源风电定向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践应用为核心“为特色,培养的百余名学员已实现高质量就业,截止2025年7月1日,“新能源风电定向培训班”定向班就业人数占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就业总人数的11.7%,学生也获得企业的赞誉。学院韦程程同学就是通过这一校企合作渠道成功入职的。“原以为我的求职之路会困难重重,没想到一毕业就进入前景广阔的风电行业。”她感慨道。与此同时,今年毕业的韦承满同学,5月12日通过校园招聘会与上海华砼绿筑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协议。领到毕业证之后,他便可“无缝衔接”步入职场,到公司的河北衡水基地工作。

图一 2024年新能源风电定向班学员结业奔赴岗位合影
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更扎实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我校教务处于2025年5月在“新能源风电定向培训班”的基础上,批准开设“风力发电混塔技术”微专业,并于5月29日成功举办开班仪式,共有来自4个专业42名学生报名。这一微专业的开设,是学院积极响应2025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的具体举措,能够帮助学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助力毕业生在离校前迅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图二2025年微专业开班仪式现场
该微专业具有 “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灵活性” 等优势,坚持服务行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拓展东盟,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模式,秉承人才培养与产业、微专业与专业深度融合理念,培养能够胜任新能源风力发电混塔相关企业各岗位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近日,省级重要刊物《当代广西》对我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就业工作和产教融合等进行了报道。报道高度肯定了土建学院定向培养模式,这是全力护航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积极实践。从定向班到微专业,变化的是名称,不变的是“订单式”培养和实习就业一体化方式,这有效打通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最后一公里”,为毕业生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胜任”铺设了快车道。

图三 《当代广西》杂志报道截图
“风力发电混塔技术”微专业自5月开班至今,土建学院秦康、韦才寿等老师为同学们倾囊相授,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和行业前沿,讲授了《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新能源之风能概述》等课程。微专业学员们顶着炎炎烈日,利用周末和暑期前半段认真上课,积极学习理论知识,日前已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这是深化“三全育人”理念的又一具体举措。为了更深入细致展现微专业师生风采,我们专门采访了教师代表和部分学员,将大家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

图四 老师在微专业课堂讲授理论知识

图五 同学们在微专业课堂认真学习
二、采访环节——问题连连看,解锁微专业密码
(一)教师代表采访

微专业负责人、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正高级工程师秦康
问:当初设立这个微专业的初衷是什么?
答:从企业转型到高校,把教师对行业的理解以及工程实践经验融入教书育人中,助力学生成长成材,拓宽学生就业领域。
问:微专业相关的行业前景如何?
答: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26年碳中和”的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光伏和风电是当下新能源发电技术中最成熟的方式。为了开发低风速高切变地区资源、适应大功率风机的发展趋势,钢-混凝土组合塔筒(以下简称混塔)应运而生,自2022年以来,混塔占比逐年提高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风力发电混塔技术微专业契合国家双碳战略,紧跟风力发电技术迭代,具备赛道新、赛道长、赛道宽等特点,前景广阔。
问:您如何为南宁学院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安排中有哪些亮点?
答:紧跟市场需求,调研行业内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掌握并胜任这些岗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开展。邀请行业内龙头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共同设计课题、共同授课,实践课程直接到企业实际岗位上完成。既有科教融合,更有产教融合。
问:学生通过学习微专业,将会收获哪些知识技能?
答:系统学习风力混塔相关的设计、(超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环片生产与质检、环片运输、环片拼装等技术。
问:学习微专业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哪些帮助?
答:拓宽事业发展深度,为土建相关专业学生快速进入新能源风力发电领域提供支撑。拓宽事业发展广度,掌握了风力发电混塔技术微专业的课程知识,也能胜任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相关企业各类岗位。
(二)微专业学员采访

2022级土木工程6班 唐翊枫
问:当初为什么报名“风力发电混塔技术”微专业?
答: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风力发电混塔施工技术与我的专业高度契合,且风电作为绿色能源发展趋势迅猛。学习这一微专业,既能拓宽知识边界,增强专业竞争力,又能抓住学院开拓的就业新赛道。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这是难得的机遇,因此我果断报名。
问:在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答:我掌握了风电混塔施工的专业知识与前沿技术。最难忘的是在“混凝土及其制品”课程中,同学们分工制作PPT并汇报学习成果,秦康老师带领大家点评、提问,这种互动学习模式让知识掌握更加扎实。
问:作为班长,你觉得班级的学习氛围怎么样?
答:班级学习氛围十分浓厚。课堂上,同学们踊跃与老师互动;课后,大家积极交流学习心得,遇到难题时,也会自发组织讨论,共同攻克难题,学习热情始终高涨。
问:你所期待的微专业还有哪些学习内容
答:希望后续能深入学习风电混塔施工的实际案例,帮助我进一步掌握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施工策略;同时想了解智能化监测技术在混塔施工全流程中的深度应用,提升实践能力。
问:学习了这个微专业,对你今后的职业生涯有什么触动吗
答:这段学习经历让我看到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除传统土木工程领域外,风电混塔施工所在的新能源工程赛道前景广阔。未来,我希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在新领域实现专业价值。

2022级工程造价2班 黄春燕学员
问:你当初是如何了解到这个微专业的?
答:最初是从辅导员在班群里发的通知了解的,我看到它聚焦新能源领域,课程设置贴合行业需求,想着能补充专业外的实用知识,在进一步咨询老师后报了名。
问:在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答: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新能源之风能概述》两门课,掌握了风力发电系统基础原理和运维知识,也熟悉了风电混塔的制作与安装。难忘的是韦才寿老师,他的普通话带着特别的口音,上课很有趣,反而让我们更专注听讲(笑)。
问:你的家人朋友支持你报名微专业吗?
答:家人朋友都挺支持的。爸妈觉得新能源是趋势,多学点技术有好处;朋友也觉得这个方向有前景,还经常督促我别偷懒,好好学。
问:微专业的学习对你本身专业有什么帮助和促进?
答:大一学过混凝土课程,到大三很多内容已经模糊了。这次借着微专业的学习重新接触,不仅帮我拾回了那些遗忘的知识点,还能结合风电项目的实际场景加深理解,算是给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做了次扎实的“复习巩固”。
问:对于下学期的微专业学习进程,你有哪些期待?
答:期待下学期能有更多实地考察机会,去风电场看看真实机组运行场景。也特别希望能有行业内的前辈来讲讲经验,让我们了解下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今后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那就更有收获了。
(三)微专业班主任寄语

微专业班主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任教师 罗浩诚
开设“风力发电混塔技术”微专业是学院人才培养初心的体现,也将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有效促进就业。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这个微专业的设立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家作为土建学院第一个微专业的第一批学员,目前表现良好、团结奋进,你们的认真态度我们老师们都看在眼里。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吃苦耐劳、勤奋乐学的品质,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不断成就自我。同时也希望其他学子像他们看齐,积极报名各类微专业,练就“十八般武艺”,以更全面的能力应对未来职场的战斗!
后记
通过“微专业”等抓手,学院有效打通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最后一公里”。为积极回应土建行业发展变革,南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还将围绕特定的专业领域开设一批特色微专业,学有余力的全日制本科生在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自愿修读某微专业。这一举措真正让学校成了学生就业的“安心池”、企业人才的“储备仓”。
今后,学院将更加坚定不移地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与行业同频共振,努力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供稿 文、图/罗浩诚 一审一校/罗浩诚 二审二校/严子翔 三审三校/ 沈建增)